极品笑话网,每日更新最新笑话资讯!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网络笑话 >

评定“偏才”、“怪才”的标准在哪里?

标签:没有 学生 出来 标准 怪才  日期:2019-05-12
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也就是说,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有我这么个人,顶多点名时喊一句,在校期间出版了3部小说,一方面,另一方面,又要允许这样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培养出

  前不久,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这位负责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

  有一线教师表示,不主张用“偏才”、“怪才”命名有特殊禀赋的中学生。很多学生,不偏不怪,他们有些学科学习比较吃力,但某个学科则极为轻松,甚至有超常的能力(或可称之为“奇才”),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高考制度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无论对个人前途,还是对需要创新力的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教育界应当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以一句“必须追求全面发展”推脱。

  基础教育的任务的确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没有疑问。但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笼罩下的中学教育,是追求门门考高分,是要把人培养成考试机器。北大招生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特别提到“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可是,目前找不到所谓“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也许是教育的一种遗憾。

  罗家伦女儿罗久芳的回忆录里提到上个世纪初,罗家伦考北大,作文是胡适批的,满分;数学分数极低。招生委员会和校长蔡元培同意破例录取,但他们还是告诫学生,学数学“千万莫作罗家伦”。也就是说,教授们对他的数学成绩还是有看法的。

  罗家伦31岁那年当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人评价他重要的贡献是把清华改造成了“国立”。当然,他还有许多贡献,比如,他在1929年批准招收中、英文成绩特优,而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并召见勉励。现今各大名校招生,为区区“加20分”,百般挑剔为难,尽现“小儿科”本色,何曾有当年之大气?至于说罗家伦数学成绩不行,未必说明他不精于计算。“七七事变”前一年,在中央大学校长任上的罗家伦未雨绸缪,叮嘱总务处造500只木箱,箱内钉上铅皮,准备应急。一年后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及时装箱,顺利搬走。虑事如此周密,难道还不算“全面发展”?

  蒋方舟,知名少年作家。2008年,清华大学降60分将她录取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作家蒋方舟”经常还以名人身份参加快乐男声、电影首映式等各类社会活动。

  但蒋方舟坚持认为自己和别人的大学生活“没什么不同”。“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有我这么个人。知道的,顶多点名时喊一句‘那个湖北籍的美少女作家来了没有’,戏谑一下。”对这种状况,蒋方舟比较满意。

  每年的高考季,各路媒体都会报道一批偏才。从2001年的韩寒、蒋昕捷到孙见坤、王云飞,一路“明星制造”。而通过高考、作品出版、作文大赛而骤得大名的偏才,更是不胜枚举。

  但发生在浙江师范大学的一个个案,值得深思。一位曾被视为“女韩寒”的女生,早在高二时,其作品就获得多项省级奖项。2002年,被浙江师范大学降150分破格录取进人文学院,学校对她寄予了很高期望,但她进校后表现平平,文学才华也没有显现出来。2006年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的县教育局。

  而另一些不起眼的学生,反倒“冒”了出来。就在同一个学院,一名正常招录的女学生,在校期间出版了3部小说,毕业后成了一名网络作家。有专家认为,这两名女生的遭遇,也折射出一个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上的重要话题。一方面,“偏才”的选拔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些在高中阶段表现出来的特长或潜能,有可能因各种因素,在大学甚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显现,一些“偏才”甚至会像“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另一方面,在自主招生改革的道路上,又要允许这样的“偶发案例”存在。在杜绝招生腐败的前提下,这也是教育改革难以避免的一项探索成本。

  有评论认为,目前的确没有评价“奇才”的标准,也缺乏选拔“奇才”的社会环境,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和魄力,而并非没有值得名校关注的可造就之材。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怪才、偏才应该有专门的培训,我觉得北大清华这些教育机构,会埋没他们的才华,毕竟也只是大学而已。――邝甲斌

  我觉得大学招生应该更多元化。以前是仅仅靠高考分数决定录取与否。高考的优点就是公平、客观,人为因素少。但是却失之呆板。应该再辅以其它录取渠道,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让各路人才都有进阶的途径。统一考试与破格录取相结合,不能偏废,这样才比较得当。没有任何一个选拔方式是没有弊端的。多元化可以更好平衡其间的利弊。――王俊岭

  偏才、怪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正是担心我国的教育培育机构会弄出来大量的“人工偏才”、“人工怪才”。选材本没有什么标准,如果人为的添加了许许多多的量化标准,就会禁锢许多人的智慧。还是顺其自然的好。――李特

  能因为个例就停止招收在某一方面具有才华的人,这是因噎废食。你可以因为那个破格录取却最终平凡的女孩来证明招收“偏才、怪才”的无用,也可以用韩寒的例子从新来推翻它,而不能因为时间的先后顺序就武断地用后者来推翻前者。况且,那个女孩在进校之前能让学校破格录取,进校之后却变得碌碌无为,以之前的那个思维方式来看,也完全可以说是女孩在学校里发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这对学校来说也不公平。所以看这种关系重大的问题,要跳出来看才对。学校要有自己的坚持,既然通过招生多远化培养出了那么多杰出的人才,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这个优良传统?得有点风格和独创精神才像样啊。――杨弼麟

  龙应台曾经在《野火集》里说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是“机器人”,是会考试会学习会背书的机器人,但是不会提问,不会质疑,不会思考,不会反思,更不会“闹事”。在语数英史地政理化生的教育下出来的所谓“全面”发展“三好”学生也不过是略知一二,中国已经不需要这样批量生产的学生。在我看来,所谓“偏才”“怪才”是至少在一门专业方面精通且有独到见解,拥有独特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往的蒋方舟在文字上有自己的独特并且杰出的方式,而韩寒已经从一个语言犀利的毛头小子长成了一个对当下存在批判性的成熟的青年人,这样的人才算“怪才”“偏才”。――胡倩

  我比较同意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做法,一旦北大为“偏才”、“怪才”设立了招收标准,自然社会上就会出现成千上万个人为的所谓符合标准的考生,标准摆出来了,社会各种培养符合标准的教育机构就应运而生,培养出来的“偏才”、“怪才”和当年的钱钟书、罗家伦不可以同日而语。现在的社会不同几十年前,如果只在一个方面上是专家并不能为社会做出很好的贡献,专才往往综合来看不如通才,在培养通才方面国外大学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当年流行的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说如今这说法落后了,但总没有流传出学好一门技能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啊。――高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