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笑话网,每日更新最新笑话资讯!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极品笑话 >

“高配生活”人人都想要 但可能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标签:年轻人 我 贫困 消费 隐形  日期:2020-01-25
高配生活,却强行拥有高配生活,用来形容当下的年轻人,而是赚钱速度远远赶不上花钱速度,高配置生活,高配生活,现在的年轻人,有女朋友的为女朋友剁手,一个年轻人说,一切的一切

  原标题:高配,正在毁掉你的人生丨可读

  “高配生活”,人人都想要。但暂时没有实现高配的能力,却强行拥有高配生活,一定会毁掉你。

  “隐形贫困人口”用来形容当下的年轻人,

  再恰当不过——他们不是真的没钱,

  而是赚钱速度远远赶不上花钱速度。

  “高薪高位,有车有房,

  吃喝玩乐一样不落,

  这是很多人都羡慕过上的“高配置生活”。

  但很多人其实还不具备维持“高配生活”的条件,

  却寅吃卯粮,

  过度消耗未来的收入。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底层思维。

  渴望生活变得高配,

  这没错。但打肿脸充胖子,

  强行把自己的“低配”伪装成“高配”,

  一定会毁了你。

  “隐形贫困人口”到底是怎么贫困起来,

  人民日报有过一个很精辟的总结: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

  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

  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

  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1)“隐形贫困购物”:

  现在的年轻人,只有两种:

  有女朋友的为女朋友剁手,

  没女朋友的为自己剁手。

  像我同事凡凡,一个月工资接近一万,

  要拿一大半出来给女朋友买口红买衣服。

  工作以前发誓存款一年至少要五万,

  现在还差七万。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

  叫《谁在引导我们消费》,

  里面记录了外国年轻人对苹果手机的疯狂程度:

  iphone 5S出来的时候,

  主持人采访了连夜排队的年轻人,

  问他们觉得5S和5的差别在哪。一个年轻人说:

  “不知道,5S是最新款呗。”

  “颜色。我喜欢5S的颜色。”

  ……

  结果就为了不同的颜色,

  不惜割肾也要买个新手机,

  哪怕旧的才刚用没多久。

  (2)“隐形贫困饮食”:

  现代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应该比以前要低很多,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不存在的。

  中午是韩国菜,晚上是日本菜,

  宵夜是烤鱼小龙虾大披萨牛肉面锅包肉糖醋里脊木须肉糖醋排骨酱牛肉大盘鸡辣子鸡口水鸡毛血旺香辣黑鱼炒鲫鱼清炖泥鳅风味茄子炸虾仁爆炒肥肠花蛤鸡蛋辣条煎饼榴莲酥。

  一周六天全下馆子,剩下一天拿来睡觉。

  “隐形贫困青年”大多没成家,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饮食的意义再也不是饿了补充能量,

  而在于满足口舌之欲,

  也就可想而知越吃越穷。

  (3)“隐形贫困健身”:

  花个好几千几万买个健身卡,

  请私教一个月至少6000,

  一切的一切,都只有一个功能:

  健身五分钟,拍照两小时。

  至于跑步、游泳这样的运动,

  根本不适合年轻人去做,

  因为不适合拍照。

  (4)“隐形贫困旅游”

  一个叫“她当家”的作家讲过这样一个事:

  她去马来西亚旅游,

  在街上碰到一对中国姑娘,

  20岁上下,手上拎着大包小包,

  里面是各大护肤品品牌、名牌包包。

  难得出国,她们最大的感受不是异国风情,

  而是这里的折扣多么划算,

  比国内便宜多少。

  攀谈之下才发现,

  她们都是刚工作没多久就请假出来旅游。

  聊着聊着,“她当家”猛然发现有个女孩脚踝处露出的红色袜子,

  “质地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

  尤其是和她手上的一众国际大牌相比,

  实在有些不堪。

  《中国青年报》曾经发布过这样一个调查:

  28.4%的年轻人是月光族,

  45.4%的人工作两三年要靠父母经济资助。

  而他们中间很多人,

  其实都是“隐形贫困人口”。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变成“隐形贫困人口”,

  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

  2014年,BBC出了一档纪录片叫《谁在引导我们消费》,

  分析了商家利用消费者心理进行商品销售的秘密。

  这些心理,你绝对都有:

  A,攀比消费:

  B,焦虑消费:

  《谁在引导我们消费》的主持人雅克进行了一项美容项目:

  美容师先给他抽血,

  经过处理后将血清注入到雅克的脸上。

  “血清中的生长因子会能让人看起来、摸起来更年轻。”

  虽然这项实验并没得到严密的科学证实,

  但美容师因为这个项目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雅克说:“在我接受治疗之前,

  根本不在乎容貌松弛变老,

  直到我来到这里,

  我才觉得我应该开始担心这件事了。”

  商品生产者挖掘出我们内心最恐惧的事,

  比如衰老、比别人落后,

  对我们进行精准打击,

  让我们乖乖地为了缓解焦虑而掏钱。

  但问题是,到底是这种焦虑式消费引发的恐惧心理,

  还是我们的恐惧心理催生出了这么邪恶的消费模式,

  也是只有上帝知道的。

  C,冲动消费:

  所谓“冲动消费”,

  是你虽然是个成年人,

  但消费的时候还是像个孩子一样,

  不加思考只凭一时热爱就掏钱了。

  在美国、英国,

  每年光是儿童消费就贡献了7000亿英镑。

  商家不仅要从儿童的口袋里掏钱,

  还要让青年像儿童那样掏钱。

  罗格斯大学的教授本杰明说: